紅龍果生產之重要限制因子---病害、栽培技術


紅龍果產業發展至今將近要超過15年了

開始推廣之初宣導紅龍果病蟲害少、栽培容易、營養價值高

到現在很多宣傳還是這樣子說 只不過有些要改了

時間一長了很多事情都得重新檢討了

一、紅龍果病蟲害少 其實也還算對 相對其他作物來說的確是很少

但少不代表影響力小 現階段就有一些不易防治的病害

諸如不知名但最嚴重的黃點病(如下圖)

這病害幾乎限制了東南亞紅龍果產業的推展

澳洲也深受其害

台灣栽培業者也難以倖免 目前中南部地區幾乎都已感染

管理的好一點 病徵出現在枝條

萬一嚴重發病時 果實也會出現病斑 目前所有品種無一倖免



枝條的病徵 黃色凹陷小原點



果實上較輕微的病徵 黃色凹陷小原點



果實上超級嚴重的病徵 褐色凸起圓形或連片形結痂組織

二、栽培容易 其實也對 紅龍果植株隨便種隨便活 一點都不難

但是 要想管理的好 穩定產量同時維持高品質 絕對不件容易的事

紅龍果栽培最大的限制與機會 其實就是紅龍果的自交不親合性

一般紅肉普遍存在這個問題 因此需要授粉

但少數育種者以選育出 自交親合的品系 但是果實大小卻無法很均一維持大果狀態

仍須充足的授粉後才可以有好的結果

現在仿間出現很多號稱不用授粉就很大果的品系 想要採購種植的人一定要親自試過才可以相信

農民說不用授粉其實有兩個含意 (一)放任自然狀態下 任憑風吹昆蟲傳不花粉 一般我們稱之"開放授粉"

(二)確定今天這朵花晚上會開 下午先用袋子將花朵整個包住 晚上八九點再去搖一搖袋子讓花粉掉落在柱頭上 這樣可以確保 完全不讓其他花粉進入干擾 讓她自花授粉



這樣我們可以確定這品系是否真的式自交親合 再經過自花授粉後果實是否真的會變大

如果都會 那就是相當優秀的品系了

我說過要創造出幾顆超大果絕對不是件很難的事 千萬要特別小心

另外一個限制因子 是裂果 須有好品種與水分管理才行

早期的品種果實未成熟就裂了 是相當嚴重的致命傷

要挑選比較不易裂的品系來種植 在"正常栽培"下 一般有幾個要點

(一)果萼端要深且窄一點 如此才不易在果萼端裂果



(二)果皮要稍厚一點 如此才不會在果腹處裂果



以上這些 都是栽培紅龍果會碰到的限制因子

彙整一下(一) 病蟲害 、(二)果實大小 親合性的問題、(三)裂果問題

往後文章我將針對病蟲害的問題一一介紹

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