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赤柯山下的紅龍傳奇


花蓮玉里紅龍果

在李班長及全體班員的努力隻下 一直是有機紅龍果的代名詞



長久以來心中有個疑問 該地區很多新建的果園為什麼還一直維持高棚架式的栽培模式

原來 是當地颱風侵害時風勢強勁 枝架容易倒伏

花蓮地區已栽培白肉品種為主 鮮少紅肉品系

因為當地氣候因素 產期較其他區域晚約七月開始

約在11-12月結束產期



為了追求完美的果色與品質

大夥也用心在套袋上做研究 不管是套袋的時間還是材質顏色等

都有相當的心得與成果



尤其為達到優質果色的兩段式套法 先套網袋再套其他色澤的袋子



我只能說

這真是太辛苦了 親愛的消費者

當您吃下這一口果實時 是否曾想過

果子是如何長成? 得花費多少農友的心血呢?

以這樣的栽培模式估算一下 一顆果實 從花苞到採收農友得經過幾次雙手仔細的呵護

疏花1次 摘花冠1次 套網袋1次 套不織布1次 拆袋2次 採收1次 分級1次 裝箱1次 至少9次



天氣變化越來越劇烈 花蓮地區植株遭受日燒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此次參訪的果園有個讓我相當佩服的點

與野草共生的草生栽培模式

草生栽培的農友會希望是單純草相的草坪

但這個果園 所展現的管理哲學是 野草就讓他隨著四季更迭 由大自然來安排吧

順勢而為的管理 皮塔屋由衷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