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紅龍果產業概況及SWOT分析

台灣紅龍果產業概況及SWOT分析


1.台灣紅龍果產業概況

台灣的紅龍果,最早係於1645年由荷蘭人引入種植,二十世紀中期,才又由中南美洲地區引入其它種類及品系。目前商業栽培品系,以白肉品系(Hylocereus undatus)及紅肉品系紅龍果(H. polyrhizus & H. costaricensis)為主。據調查資料顯示,91年紅龍果收穫面積達905公頃,主要種植區域依序為彰化縣、台南縣、嘉義縣、南投縣、高雄縣及屏東縣,合計約佔全台種植面積的70%。

紅龍果產期由6月至11月長達半年之久,期間可萌發數批花芽。就南部產區而言,花季初期以紅肉品系先萌生花芽,約4月上旬;白肉種須遲至5月初才始萌花芽,但可利用整枝修剪來調節花芽至4月中旬萌發。南部果實產季約於10月上旬結束,然而,筆者田間訪查的資料中得知,宜蘭及花蓮地區果實產季可延長至11月上旬。如此的果實生產物候特性,將有助於果品的市場區隔,發展具有該區特色的果品。



民國91年國產紅龍果市場總交易量開始下滑,當年度果實價格極低,已有部分果農逐漸廢園,民國93年國外的紅龍果進口量遽增,除填補冬季紅龍果市場的空窗期外,正常產季內亦有部分果實進口,顯示國內紅龍果市場仍未飽和,未來需生產安全優質的果品以開拓新的市場。



2.產業競爭力SWOT分析

優勢(S)
劣勢(W)
l    台灣生產的果實因採收成熟度夠,品質較進口佳。
l    紅肉品系所含的甜菜苷色素,是台灣的果品中所特有的,具有良好的脂質抗氧化能力。
l    國內引進種源豐富,研究單位及業者選育出優良的品系。
l    產期長(6-11),萌花批次整齊易調控。
l    鄰近日本市場,可節省運輸成本。
l    研究資訊推廣不普及,新發展的生產及栽培技術難以運用於田間。
l    紅肉品系紊亂,品質良莠不一。
l    夏天生產季節降雨多,晚間綻放的花朵易遭雨淋而影響著果。
l    農民對品系的概念及植株生育特性不清楚。
l    冬季紅龍果實的空窗期。
l    尚無低成本的產期調節模式。
l    品質好的果園,因產量有限而無法穩定供貨。
l    消費者對紅龍果的印象停留在品質差的階段。
機會(O)
威脅(P)
l    進口量越來越高,表示有市場需求,利用現有的栽培條件,生產優質的果實,供給國內市場銷售。
l    安全優質果品的消費意識抬頭,紅龍果是少數施藥量極低的果品。
l    導入ISO9000EUREGAP品質管理系統,達到持續性改善目的,可讓產品有區隔性。
l    消費對安全優質果品的需求,低頻度使用農藥的紅龍果符合此訴求。
l     
l    越南生產的果實銷入台灣,佔據冬季果實的市場。
l    進口的果實品質差,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慾。
l    中國大陸近年來大面積栽培,有回銷台灣之可能性。
l    病蟲害流行病學及防治方面研究極少,未來若發生將難以掌控。
l    近兩年來日燒狀況發生嚴重。
l    盛產期適逢台灣水果旺季,亦致產銷失衡。



3.未來研究方向與課題

紅龍果產業興起至今的時間相當短暫,有許多的研究課題尚未進行,未來值得

再加強的方面如下:

1. 病蟲害流行病學的研究,病害的鑑定與防治方法。

2. 研發低成本產期調節技術,填補冬季空窗期。

3. 導入農業經營管理系統(ISO9000、EUREGAP)

4. 汰換現有品系,改善一園多品系的現況,選育新品種。

5. 肥培管理模式之研究,建立合理化施肥模式。

6. 加強農民教育訓練與講習,落實上述方案。

7. 積極培育具現代化果園經營能力的繼代果農。


4.結語

紅龍果產業在十年前左右快速竄起,然而因無適切的輔導及研究推廣,加上

不肖種苗商惡意的販售未經選育的種苗,販售這些品質不良的果品,讓消費者對這項產品沒信心,因而重創紅龍果產業。經過這些年市場的淘汰機制,存留下來的紅龍果果農,已有相當成熟的栽培經驗,未來宜宣導安全優質果品的生產觀念,導入農業經營管理系統的模式,使得紅龍果果品得以更進一步的與國外市場區隔,且使得國內生產的紅龍果品在國內外皆更具競爭力。

2009 年台灣紅龍果產業面臨許多新的衝擊與改變

因應這些變革

我也調整2007年所寫的SWOT分析

新版如下 :